更新时间:2024-11-16 03:33:14

佛学大辞典
中观派

词:

中观派

解释:

梵名Ma^dhyamaka,Ma^dhyamika。系以龙树(梵Na^ga^rjuna)之中论为基础,宣扬空观之学派。认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获得之认识,皆属於戏论范围,称为俗谛;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,方能证得之诸法实相,则称为真谛。从俗谛而言,因缘所生法,一切皆有;由真谛而言,一切皆无自性,皆毕竟空。然世俗有即是毕竟空,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,若不依俗谛,则不得第一义,不得第一义,则不得涅槃。即在理论上,统一性空与方便;在认识上和方法上,统一名言与实相、俗谛与真谛;在宗教实践上,统一世间与出世间、烦恼与涅槃,即所谓假有性空,不著有、无二边之观点,即称中观。与瑜伽派对立。迄印度大乘教末期,此派一直为二大潮流之一。

此派以龙树为始祖,历经提婆(梵A^rya-deva)、罗侯罗跋多罗(梵Ra^hulabhadra)、青目、婆薮开士等人。至六世纪初,有佛护(梵Buddhapa^lita)、清辨(梵Bha^vaviveka,Bhavya)二论师出而作中论之注释。其后中观派分裂为佛护系之具缘派(梵Pra^san%gika)与清辨系之依自起派(梵Sva^tantrika)。前者之月称(梵Candraki^rti)论师曾对清辨之中论注释,予以激烈抨击,其思想并传入西藏而广泛流传;后者则以观誓(梵Avalokitavrata)等论师为代表人物。

七、八世纪之际,中观派与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趋势,终于形成寂护(梵S/a^ntaraks!ita)、莲华戒(梵Kamalas/i^la)等之中观瑜伽派(梵Ma^dhyamakayoga^ca^ra),与密教同时流传,直至印度佛教之灭亡为止。

在我国方面,此派之学说由鸠摩罗什开始系统地介绍至中国后,发生极大之影响,如隋唐之时,三论宗、天台宗、华严宗及禅宗等诸大宗派,均以此派之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重要根据。[大智度论卷三十八、佛性论卷一、大唐西域记卷十、南海寄归内法传序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、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、W.Wassiljew:DerBuddhismus;Th.Stcherbatsky:TheConceptionofBuddhistNirva^n!a](参阅‘印度佛教’2215、‘空有论争’3473、‘瑜伽派’5530)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