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梵语catva^rimaha^-bhu^ta^ni,巴利语catta^rimaha^-bhu^ta^ni。为四大种之略称。又称四界;界,即梵语dha^tu之意译。佛教之元素说,谓物质(色法)系由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。即:(一)本质为坚性,而有保持作用者,称为地大(梵pr!thivi^-dha^tu,巴pat!havi^-maha^-bhu^ta)。(二)本质为湿性,而有摄集作用者,称为水大(梵ab-dha^tu,巴a^po-maha^-bhu^ta)。(三)本质为暖性,而有成熟作用者,称为火大(梵tejo-dha^tu,巴tejo-maha^-bhu^ta)。(四)本质为动性,而有生长作用者,称为风大(梵va^yu-dha^tu,巴vayo-maha^-bhu^ta)。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,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、能造之大种;被造作之诸色法,则称四大所造。又四大种之‘大’,意即广大,具有下列三义:(一)四大种之体性广大,遍于一切色法,故有‘体大’之义。(二)四大种之形相广大,如大山、大海、大火、大风等,故有‘相大’之义。(三)四大种之事用广大,如水、火、风三灾及任持大地之地大等,故有‘用大’之义。而四大种之‘种’,则以此四大为一切色法所依之性,具有能生、因等义,如父母为子女所依,然父母亦具有能生之因,故称为种;而由四大所产生(造)之物质(如五根、五境等),与四大之关系,如同亲子,而各自独立存在。元素之四大,因为具有生因、依因、立因、持因、养因,故称能造之色。
若依俱舍论之说,此四大具有假实之分别:即上述之坚、湿、暖、动之四大,为实四大、性四大;而世间人所谓的地、水、火、风,则为假四大、事四大。前者属于身根之所触,为触处所摄,后者则属于眼之所见,为显色、形色所摄。
盖佛教主张世界万物及人之身体,均由四大所组成,即四大相倚,乃有极微,而极微相聚则成色法。此能造之四大种与所造之色、香、味、触四尘(又作四微)必处于一处,此即‘八事俱生’。又四大种虽通于一切色法,然于不同色法之中,其中之一较为增长,如山岳等坚物之中,地大较增长;河海等湿物之中,水大较增长。此增长又可从四大之体性及势力方面分为二种增长。另外未显之三大,乃潜在其中,静待‘缘会’而显现,恰如打石而生火,水寒时则结冰等。
又说一切有部主张能造之四大各别,故产生所造之色法有十一种差别。即眼根所依之大种唯造眼根,而耳、鼻、舌、身等根乃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(无表色)等处,皆各由其所依之大种而造,合为十一种色法。并主张八事俱生,且于八事外加上身根,称为九事俱生,再加上眼根,称为十事俱生。
上述对四大种之解释,乃根据俱舍论卷一、卷四、卷十三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、卷一二七、卷一三一等所举。
此外,于其他经典及诸部则另有种种异说,兹列举如下:(一)据成实论卷三、卷四载,色、香、味、触四尘为能造,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为所造,四大成五根,然此四大为假名法,若离开四尘则不存在,因四尘具有坚、湿、暖、动之相,四大则为假立,而五根由四大所成,故五根亦为假名法。故与上记所举俱舍论之说(四大具有假实之别)不同。
(二)据瑜伽师地论卷三、卷六十四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等所举,触处、法处皆有大种,以散、定之别,故所造之色法通于十一处。大种与所造之色法随应俱通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二性所摄,然大种唯实,所造之色法则为假。
(三)另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,综合诸部之异说:(1)大众部之说,以四大为能造,四尘为所造,而别无五根,俱通有漏及无漏。(2)萨婆多师(即说一切有部之论师)之说,以四大为能造,唯有漏、有碍,为触处所摄。五根、五尘及法处之无表色为所造,然五根、五尘皆有漏、有碍,而法处之无表色则为实有,通于无漏,为无碍所摄,故有上述假实之别。(3)经部师之说,能造与所造均为有碍,皆通于假实,其中极微是实,粗色是假,然二者皆为有漏。无表色为假立,法处无色,色蕴亦无无表色。(4)说假部之说,能造与所造若粗若细,在蕴门中以‘义’积聚而非‘体’积聚,故体皆为实,而在界、处门中则因‘依’与‘缘’皆为体积聚,故体皆为假,通于有漏及无漏。(5)一说部之说,能造与所造唯有一名,二者皆无实体。(6)说出世部之说,能造与所造若为有漏者,则皆为假,以其由颠倒而起故,而诸无漏者则皆为实,以其非颠倒而生起之故。
此外,据圆觉经载,四大,乃指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。即:(一)地大,地以坚碍为性,如人身中之发毛、爪齿、皮肉、筋骨等均属之。(二)水大,水以润湿为性,如人身中之唾涕、脓血、津液、痰泪、大小便等均属之。(三)火大,火以燥热为性,如人身中之暖气属之。(四)风大,风以动转为性,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动转属之。若此四大不调,则易致病。[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、长阿含经卷十六、品类足论卷一、大智度论卷四十八、显扬圣教论卷五、顺正理论卷二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](参阅‘五因’107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