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梵名S/i^la^ditya。音译尸罗阿迭多。为七世纪顷中印度羯若鞠阇国国王、剧作家、诗人,史称戒日王第二世,以大力保护佛教、奖励文学著名。本名Hars!a-vardhana(音译曷利沙伐弹那,意译喜增、嘉增),略作Hars!a(音译哈萨、哈尔沙)。别名Hars!adeva,S/ri^hars!a。属吠舍种姓,为光增王(梵Prabha^kara-vardhana,音译波罗羯罗伐弹那,五八○年顷在位)之次子,继长兄王增王(梵Ra^ja-vardhana,音译曷逻阇伐弹那,六○五年顷在位)即位。
盖西元五五○年顷,戒日王第一世(梵S/i^la^dityaPrata^pas/i^la)在位,其次为光增王、王增王。王增王以德治国,遭东印度金耳国设赏迦王忌恨而诱杀,喜增王遂于六一○年顷即位,称戒日王第二世。王即位后,于六年间复兄之仇,臣服五印度,拥有象军六万、马军十万,垂三十年兵戈不起,文治武功均盛。
王归依佛教,并致力宣扬弘布,建立数千窣堵波,并于五印度城邑乡聚建立精庐,储备饮食医药,施诸贫困,广建伽蓝。每年一度集会诸国沙门,于三七日中四事供养。又每五年举行无遮大会,玄奘大师旅印归国前,王即于曲女城召集无遮大会,请玄奘大师讲论大乘教义,到会者有十八国王、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及外道、婆罗门等。
王于学术文化之提倡,不遗余力。其所作著名之三出戏曲为:拉塔纳瓦利(梵Rat-na^vali^,意译宝珠胸饰)、清容妇人(梵Priyadars/ika^)、纳加难陀(梵Na^ga^nanda,意译龙喜记、龙王之喜)。其中,纳加难陀为讴歌佛教慈悲、牺牲精神之五幕恋爱剧,系梵语佛教戏曲中杰出之作。又作八大灵塔梵赞(原名被推定为As!t!amaha^s/ri^caityastotra),为佛教赞歌,原作今已散逸,仅存有宋代法贤之音译一卷及汉译八大灵塔名号经一卷。此外,描述其生平之著作则有巴纳(Ba^n!a,七世纪顷)所撰之传记小说哈萨王行传(Hars!a-Carita)、玄奘所撰之大唐西域记,以及其他印章、碑铭类。
其卒年不详。据唐书西域列传卷一四六上记载,太宗贞观二十二年(648),唐使王玄策经吐蕃赴中印度,其时戒日王已殁,大臣伏帝阿罗那顺(梵Arjuna)自立为王。可推知其殁于西元六四七年顷。又印度史上称戒日王者,凡有数人,而以此王及摩腊婆国戒日王最为著名。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载,西元六百年顷,摩腊婆国戒日王崇敬三宝,曾于宫侧建立精舍,作佛世尊之像,开无遮大会,招集四方僧徒。[大唐西域记卷五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、卷五、印度佛教史(多罗那他)]